井冈山的革命文物都有哪些?记录红军历史被岁月掩埋的历史时刻

时间: 2024-05-26 21:04:51 |   作者: 大型出口托盘厂家

  说起井冈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革命圣地,在很多老一辈人的心中,它既是红色革命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保存着红色革命信物的“纪念馆”。

  就像验证历史的文物一样,井冈山的每一棵老树,每一座古老建筑,都曾经参与和见证过那段在战乱纷飞中,人们为解放革命而奋斗的历史,不过更让人刻骨铭心的,当属于那些在战争中保留下来的文物,每一个都见证着曾经那个用鲜写的历史。

  比如那盏简陋且老旧的竹架铁油灯,虽然外形普通,但它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却让每一个看到的人肃然起敬,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在最艰难的那一段时间,它亲眼见证了最初一代的核心领袖,为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将来努力奋斗的样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后,孙中山先生联合国共两党北上讨伐军阀,将革命最初的概念传向了中国四角,并在此期间促进了国共双方的合作,开办了著名的黄埔军校,并培养出一大批军事人才。

  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情走向,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理应是成功消灭军阀,并集合当时的中国各方势力,对抗深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列强的威胁,提早让中国进入新的时代。

  但历史又怎会按照最理想的路线岁的孙中山因病离世,蒋介石与汪精卫则是先后在1927年4月份左右谋划了“清党”一事,并引发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和第一次的革命战争不同,第二次来得更加惨烈,因为在“清共”之前,国共双方的人都混在一起工作。曾经作为同伴的政府的背叛,致使遭受了很严重的打击,很长一段时间,一场名为“”的阴霾笼罩在每一个员心头。

  不过当下受困于的穷追猛打,最严峻的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走,于是就在井冈山的那一段时间,除了跟朱德、陈毅等人商议建设根据地的问题外,还写出了当时很重要的两篇著作,那就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井冈山的斗争》。

  虽然曾经居住的茅坪八角楼很有名,但这只是他的暂住地,房东是当地人谢池香,一听说红军要借用这里,谢池香立马就答应了,并且在听说将在这里办公的时候,还专门拿来自己常用的油灯给,并对他说:

  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因为在他看来,在如此艰难的时候,群众能收留他们已非常难得了,他不能再向群众索取其他东西。

  “这没什么,你们工作要紧,我听一些同志说你们天天都要熬夜,可比我们辛苦太多了,你们就收下吧。”

  在来到这里之前,谢池香就已经听说了他们的事情,当时只感觉自己帮不上忙,现在好不容易遇到等人,肯定要尽力相助。

  见推辞不了,就说要给钱,但谢池香放下灯就走了,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看着这盏铁打的小油灯,分外感慨:

  因为建立的初衷并非是军政一体化,所以不仅在武装上的装备并不好,而且也没有真正的落脚点。

  虽然后来的武装暴动为他们增添了不少装备,但只要没有具体的落脚点,红军队伍就要一直漂泊,并且没有办法进行长时间停留补给。长此以往,再加上军队的围追堵截,红军的力量迟早会被耗尽,而到那时,等待的就会是灭亡。

  因此,确定根据地和怎么样确定根据地,成了当时红军要解决的最要紧的麻烦。白天指挥着其他红军战士跟敌人展开游击战,晚上他就跟当时一起的朱德、陈毅、袁文才等几个重要领导商量怎么建设根据地。

  然而众人讨论了很久也没有结果,因为当时他们几乎一门心思扑在怎么预防部队的进攻上,至于根据地的选择,几个人还真没注意到过。

  “就算我们找到了根据地,怎么冲出敌人的包围圈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他们巴不得我们赶紧出去,自投罗网呢。”

  是啊,若不是井冈山的山势复杂,以红军现在的装备,如果正面对上武器精良的部队,胜算非常渺茫,何尝不清楚他们如今所面临的局势,但根据地的问题同样也很严峻,除了躲避敌军,红军还迫切地需要一个扎根发展的地方。

  “现在的我们就跟这盏灯一样,因为形势所迫,只有一根灯芯在燃烧,稍微时间长一点,又或者来一阵风,这盏灯就会立刻熄灭。”

  借着油灯将当前的形势展现在众人面前,引得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当中,就在皱紧双眉时,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映入脑海。

  “既然现在我们没办法突围出去,为啥不就地建立根据地?而且经过这几个月的游击战,我们也基本熟悉了井冈山这边的地形,虽不至于灵活运用,但短时间内的防守应该还是做得到的。”

  此话一出,另外几个人先是愣了下,然后在消化了的想法后,果断赞同了这个意见,因为不管从设想还是现实来说,井冈山确实能成为红军的根据地,毕竟这种可攻可防的山地地形,很适合组建军队和政府组织。

  就这样,为了尽快确定根据地的建立事项,等人连夜开始在煤油灯下制定有关根据地的建设策略,只不过因为一切都在刚建设的阶段,什么工作都要准备,几个人也经常聊到凌晨,甚至连煤油灯里的灯芯用完了都没发现。

  那时候煤油灯用油的情况非常紧张,有些部门晚上为了省那一根灯芯,大部分时间都会摸黑办公,按照红四军的规矩,能领三根灯芯,为的是能方便他办公,但却说:

  也正是这种上下一心的团结,让在井冈山办公的第二年写出了关乎红军未来的重要总结,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两篇著作,也就是从这样一个时间段开始,已经完全脱离单一内容的政治框架,进而成为与国民政府一样有着军政双体系的政府机构。

  在之后的两年里,随着与当地百姓之间的不断交流与磨合,井冈山根据地的政权逐渐成熟,情报网的重新组建并整合,军备也较之前更丰富了些,这让在前线作战的红军战士更有斗志。

  1929年1月,随着红军部队的不断壮大,等人计划率领红四军出击赣南,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他们要离开井冈山,临别之前,所有战士还将谢池香的房子好好打扫了一遍,等她收回房子的时候,就看到一尘不染的房子和那盏煤油灯。

  为了纪念这场缘分,谢池香嘱咐自己的孩子将使用过的家具器具都保留起来,不要随便转移,并说:

  在说这话时,谢池香脸上是带着一起憧憬的,就像无数个遇见过红军的老百姓一样,那时的感情非常纯粹干净,就像一眼见底的河水,让人舍不得破坏,或许这也正是红军坚持抗战的另一个原因。

  后来的那盏灯又被谢池香用了段时间,不知道她在看到那盏微弱灯光时,会不会想到毛主席在灯下艰难写下感悟的样子,应该是亲切与威严并存的。

  之后的东西又在谢池香家待了将近四十年,1968年的时候,当地县文教局接到指令,修复茅坪在红色革命时期的旧址,以及部分红军战士们留下来的革命文物。当然,这一条消息很快就传遍了茅坪。

  谢池香的孙子谢慕尧在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将这些文物都上交了,而那盏油灯更是被列为一级文物,被好好保存着。

  与曾经艰难精彩的历史不同,那些承载着革命岁月和战争记忆的文物都非常普通,像煤油灯这样老旧不起眼的就有很多,只可惜因为战争,很多东西都遭到了破坏,从而不复存在,但在老百姓的努力下,还是有不少文物保留了下来,就好比在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收藏的一床棉絮。

  也不知道是时间长的缘故,还是早年沾上了清洗不掉的污渍,棉絮整体发黄,虽然叠起来了,但也能看出它其实是很单薄的,这样的棉絮在寻常百姓家很常见,甚至有条件的群众家里已经不会看到这种老棉花的棉絮了。

  而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这团棉絮能出现在纪念馆中,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它曾经被人好好保存过,那么究竟是什么人,会保存这团发黄的老棉花棉絮呢?它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这团棉絮的主人叫吴腾云,是宁冈县源头村人,1903年生人,享年25岁。是的,这个吴腾云死在1928年,也就是在井冈山的第二年,在确定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后,苏维埃政府也随之出现,其中也伴随着工农革命军的整编与政权改革。

  虽说那时候将土地分给农民的想法已然浮现,并且在随后的土地革命当中进行实践,但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尚不成熟,因为当时拥有土地的都是一些地主和乡绅,这些人凭着手里的钱大肆购买武器装备自己,并组成小型的武装势力。

  在那个军阀当道、战乱四起的大环境下,这些拿着武器的地主和乡绅,有时候比部分懒散的正规的军队还要可怕。

  那段历史里中国排得上名号的军阀没有几个,但每一个小县城,每一处小村庄里都有那么几个有钱有势、又为恶乡里的地主恶霸,他们轻则欺压百姓,重则用无辜人的性命做买卖交易。

  当时的红军虽然已经参加过北伐,并跟军打过几次,但军队很多地方并不成熟,还可以说现在他们正处于需要大量人才参与、百姓踊跃参军的关键时期。

  曾经作为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已经彻底成为的后备资源,红军根本没办法从中得到多少人才,并且为了赶尽杀绝,政府的间谍随时盯着地下情报这边的动静,只要有关于红军部队的位置,又或者是高层人员的消息,敌人都会快速出击,意图将彻底消灭。

  在看透的本质后,已经不期望当时的国家能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过有句话说得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群众的力量微弱且渺小,但只要所有人都团结起来,一定能推翻利己者的政府。于是将目光转到农民身上来,决定将改革和新的思潮宣传出去,让人民和军队团结起来。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先,在中国之前的两千年历史中,土地和百姓一直都是封建君主最重视的两点,不过谁也没想过将土地彻底交给百姓,因为不管在什么朝代,地主都是最后土地买卖流转的最大受益者,他们通过收购土地的方式,让原本衣食无忧的农民变成自家长工,久而久之,地主慢慢的变成了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底层标志。

  而的“土地改革”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一个标志,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并与红军一起保卫自己的土地。受其影响,当时年纪轻轻的吴腾云在听说红军做的事迹后,果断选择参军,并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的战士。

  1928年2月18日,当时中央下达指令,要求吴腾云所在的第二团与第一团联手攻打宁冈县城:新城。这场战争在历史上的着墨并不多,却是吴腾云跟他的棉絮所有故事。

  当时城里面的敌人反抗情绪非常高涨,为了掩护第一团成功破开南门,第二团跟城墙上的敌人开始相互拉扯,为的就是给第一团争取时间。但敌人因为高度优势,始终将第二团死死压制在原地,使得吴腾云等人几次反击都无功而返。

  可是时间拖得越久,就越对攻打南门的主力不利,甚至后来有可能还会落了个全军覆灭的结局。

  军队里的棉絮做得很实在,除了用料紧实外,危机时候还能掏出来一部分止血,而且棉花之间粘合得非常紧,如果完全吸水压实了,即使是成年人都未必能撕开。

  想到这里,吴腾云将自己用的棉絮摸出来,然后打成捆扔进河里,等它完全进水了再拧干,这样棉絮就会变得很结实。可是这样的棉絮能挡下子弹吗?有人担心吴腾云的安危,就劝他放弃,可吴腾云是怎么说的?

  “现在情况紧急,就算挡不住子弹我也要上,如果没办法为第一团挣来时间就权当我牺牲了,如果挣到了我们就赚了。”

  说着,吴腾云将被子披在身上,然后端着枪冲了上去。城墙上的人先是一愣,以为这是革命军想出来的新的攻击方式,然后疯狂向吴腾云的方向射击。

  还真别说,浸了水的棉絮果然结实,真帮吴腾云接下了一些子弹,让他得以顺利贴近城墙,然后冲进城内,为攻城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不过在城内作战期间,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攻击,吴腾云虽然奋力杀敌,但终究是壮烈牺牲了,当战争结束,战友找到他的时候,他的手上还紧紧握着枪,身体保持着一种紧绷的战斗姿势。

  等棉絮到吴腾云父母手中时,已经脏得不成样子了,而这两位老人却丝毫不嫌弃地抱住它痛哭,因为他们了解,他们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这棉絮要留着,等以后不打仗了,我们就告诉别人我们儿子以前是个好战士,是我们家的骄傲。”于是两位老人抱着这样的想法,然后将被子晒一遍,并封进家里的老箱子里。后来解放战争结束后,老两口就天天跟身边的邻居说吴腾云生前的事迹,尤其在讲到儿子打仗牺牲的时候,老人家脸上是既痛苦又骄傲。

  久而久之,邻里乡亲们也都知道吴腾云这个壮烈牺牲的战士,也正是如此,在1979年3月份的时候,当宁冈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下乡收集革命文物的时候,村里的人都说:

  工作人员一听大喜,连忙联系到吴腾云的亲人并说明了来意,不过因为这是遗物,吴腾云的弟弟吴步云几次拒绝,因为他不想以后再也没有能让自己怀念哥哥的东西。不过后来在了解到纪念馆收藏吴腾云这团棉絮的目的,就为了宣传哥哥生前的事迹后,吴步云最后还是答应了。

  后来这团棉絮被井冈山会师纪念馆收藏,并且伴随着专家的鉴定,最后得出吴腾云战士的这团棉絮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它既挡住了敌人的子弹,也保护住了战士的性命,为新城攻城的战役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因如此,后来这团棉絮被列为二级文物,而且如果有吴腾云进一步的事迹以及有关的资料,这团棉絮还能向更高一级申请成为一级文物。

  不过不管是几级文物,这团棉絮的历史意义都不是从单一的资料中得知战士的过去,而是在当时乌烟瘴气的乱世当中,是真的有人愿意为了信仰而奋斗致死。

  棉絮的普通在于它的用材真的很常见,但它却也有不普通的一面,那就是它背后的故事,这或许就是工作人员收集文物的意义所在。

  其实类似文物还有很多,比如毛主席编制草鞋的木架、写作用的砚台、以及办公用的办公桌,这些在生活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物件,却摆在纪念馆内,又或者是被人珍藏。而它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命运,与其说这些文物身上有名人效应,倒不如说这是国家和群众,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尊敬。

  和西方依靠神话来了解历史不同,中国的历史是有着纸质作为载体的,为了展示五千年文明,更有部分古人会通过收藏器具的方式,来证明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

  也是如此,中国人从一出生就清楚自己的先祖是谁,自己的国家是怎样的,虽然外来文化几次强制侵略,但他们依旧保有一种优越的民族自信心。

  在红色革命之前,文物的存在大多是为了了解历史,是人们为了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摸透不断研究的,红色革命之后,除了纪念历史,文物又成为了精神的寄托,信仰的信物,虽然定义抽象,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这或许就是保留革命文物的意义所在。

  当然,最后也要感谢井冈山会师纪念馆对这些充满历史和回忆的物品的保存,让后世的年轻人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开拓出道路的。如今,这些物件都成了我们前行的动力,努力的源泉。

  对于以如此形式被保留下来的历史,各位读者有何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谨以此文,致敬那些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们,如今祖国山河正茂,是你们的无私付出,才有如今的大好河山!

大牛股无惧风浪!主力资金积极布局机构看好哪些高潜力名单?

 

浙江海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报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