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中国社会老照片:图1让人倍有面儿图7女子行为令人反感
70年代北京西单的一家自行车行。那时候汽车、摩托车都很少,大家出行基本都是骑着自行车。不过,在当时自行车的价格并不便宜,一辆自行车大概要150元左右,而当时工人的月工资仅仅30元左右,买一辆自行车几乎要大半年的积蓄。即便如此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还需要有票。因此当时自行车也被列为三大件之一,在当时要是能骑上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倍有面子。照片中一群人围在一辆摩托车旁边,那时候一辆摩托堪比今天的豪华轿车。
这张照片是70年代在广场上卖萝卜的小贩,当时管的并没那么严,所以画面中小贩正悠闲地坐在石墩子上等待着顾客。此时在广场上还有许多家长正在带着孩子玩,远处的前搭设了脚手架,这样一个时间段故宫可能正在检修,所以照片中城楼下此时并没有悬挂毛。
照片中就是国营商店的女营业员。国营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例如国营工厂、国营农场、国营商店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营经济也是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为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在当时,人们到供销社买东西是需要票据的,例如: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而且这些票据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这都是有限制的。对于70年代的孩子来说,去供销社买东西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了。
在70年代的中国没有燃气,人们做饭大多数都是使用土灶来烧火做饭,而风箱也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工具了。风箱,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主要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而入橐。压缩木箱,箱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口而进入到输风管,最后再进入冶炼炉中,用于烧火作饭。照片中是用拉风箱做饭的一户人家。
70年代的中国电灯还没有普及,很多人在夜晚还是用煤油灯或者是蜡烛照亮。当时人们每天的生活也很简单,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时孩子的们的玩伴除了自己同龄的小伙伴就是自己家养的动物了,他们每天和动物的相处时间也是最多的,在他们眼里自己家养的动物就是陪伴自己的朋友。照片中是内蒙古草原上一个蒙古姑娘和她的爱马。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的访华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尼克松抵达北京后,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在这七天里尼克松夫妇在周总理的陪同下爬了长城、进了故宫、检阅了部队、游了西湖、吃了国宴也看了熊猫。照片中是1972年周总理与尼克松夫妇同游杭州。
照片中是70年代的外国游客,照片中三个外国人爬到陵园的石骆驼上拍照,他们的行为令人不齿。在近20年来,我们常常在新闻上看到“中国在外旅游不文明”甚至在我们在国外还能够正常的看到用中文写“禁止吐痰”等标语,他们是利用个别事件来借机抹黑中国。难道外国人一开始就很文明吗?事实上外国人并非很文明!
照片中是70年代正在挖河建渠的女民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将农业搞好那就必须兴修水利。由于那时候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要想将兴修水利这么大的工程建造完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为完成此项目可谓是全民共劳动,于是很多地方都开始挖河建渠,而且当时的口号就是“劳动更光荣”。照片中女子背着枪,推着装满土的小车,朴素的笑容彰显了劳动者的美丽。
照片中是1976年甘肃省杂技团在天水县甘泉公社下乡演出时的场景。从照片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当时演出现象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在那个没有电视的年代,杂技表演就像今天的明星演唱会一样轰动,村里一家家都出动,挤到前面的可以坐着看,在后面的就只能仰着头看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人爬到树上看杂技。
绿军装是中国人民从1965年至1985年期间的军服,俗称“国防绿”。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随即废止55式军衔服装。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人爱穿军装个个爱戴军帽,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衣服。当时,全国的人都为拥有一身绿军装而自豪。在改革开放的头两年仍然十分流行,绝大多数都是人手一件。那时候最流行的穿法是要在军装口袋上别个五角星或是毛徽章。照片中是70年代身穿军装,戴着毛章的年轻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