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八路军夜偷日军炮弹惊动日军连长却下令不准撤退结果如何

时间: 2024-12-19 01:56:29 |   作者: 行业新闻

  1938年的冬夜,白彦镇的雪花纷纷扬扬。镇北的一所日军驻地内,几个木箱在月光下投下了长长的影子。这些看似普通的木箱,却装着八路军部队急需的炮弹。当晚,686团派出5名精锐战士,准备潜入日军驻地偷取炮弹。然而,就在他们即将达成目标时,一声意外的响动惊动了日军岗哨。危急时刻,连长却下达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命令:不准撤退!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这5名战士该怎么样应对?他们能否在枪林弹雨中达成目标?而连长为何会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下达如此令人不解的命令?这个寒冷的冬夜,注定要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8年12月15日,686团侦察连派出的两名侦察员从白彦镇返回。他们向团部报告,在镇北的日军驻地发现大量装有92式步兵炮弹的木箱。这批炮弹是日军刚从费县运来的补给品,准备转运至其他据点。

  686团团长接到报告后立即召集作战会议。当时部队仅存3发炮弹,而缴获的几门步兵炮因缺乏弹药成了摆设。若能够夺取这批炮弹,将大大增强部队的火力。

  经过反复研究地形图,团部发现日军驻地西侧有一条废弃的灌溉渠,可当作潜入路线。此外,驻地东北角的围墙年久失修,存在一处约一米宽的裂缝,可当作应急撤离通道。

  为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团部决定派出侦察员张立功再次潜入白彦镇,详细观察日军的警戒部署。张立功装扮成收破烂的流民,在驻地周围转悠了整整两天。他发现日军在正门和后门各设有一挺轻机枪,每隔两小时换岗一次。围墙四角的岗楼内则各有两名哨兵值守。

  12月17日傍晚,团部召开最后一次行动部署会。经过严格筛选,决定从侦察连抽调5名身手敏捷的战士组成突击小组。这5人分别是:小组长李玉春、爆破手王德海、机枪手赵长林,以及两名侦察员张立功和刘铁山。

  李玉春曾在平型关战役中带领小组成功突入日军阵地,是团里公认的突击能手。王德海精通爆破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之内破坏目标。赵长林枪法精准,曾在一次遭遇战中击毙过3名日军狙击手。张立功和刘铁山则都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侦察员,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

  为确保突击小组能快速转移炮弹,团部还特意调来了4辆马车,藏在距离镇子3公里的山沟里待命。同时,由连长带领的一个排的战士埋伏在驻地西侧1公里处,随时准备策应。

  12月18日下午,突击小组对各自携带的装备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每人都配备了一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和充足的弹药,此外还携带了绳索、手电筒等必要工具。为了确认和保证行动时能够无声无息,所有人都换上了胶底布鞋。

  当天晚上7点,天空开始飘起鹅毛大雪。这对于突击小组来说是个好消息,大雪不仅仅可以掩盖脚印,还能降低日军的警惕性。8点整,5名战士在团长的亲自送行下,向着白彦镇的方向摸了过去。

  当夜9点30分,五名战士抵达废弃灌溉渠的入口处。大雪已经下了两个多小时,积雪深度已达小腿处。李玉春打了个手势,示意大家停下整理装备。王德海从怀中掏出几块黑布,将每个人的枪械仔细包裹,以防止金属反光暴露目标。

  借着漫天飞雪的掩护,突击小组沿着灌溉渠缓慢前进。渠道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战士们不得不弯着腰,小心翼翼地避开脚下的石块和枯枝。经过近40分钟的跋涉,小组终于来到了日军驻地西墙下方。

  此时已是10点15分,正是日军换岗的关键时刻。张立功从渠中探出头,仔仔细细地观察着墙头的动静。果然,西北角岗楼的两名哨兵正缩着脖子往岗楼里钻,显然是被寒风和大雪冻得不轻。

  就在这时,驻地正门传来一阵嘈杂声。原来是一支六人的日军巡逻队从大门进入,他们刚刚完成了对镇子周边的例行巡查。这个意外情况反而给了突击小组机会,因为进出人员势必会分散守卫的注意力。

  李玉春抓住这个时机,打出手势。赵长林和刘铁山迅速搭起人梯,其余三人依次攀上围墙。由于积雪覆盖,他们的动作没有发出任何声响。五人成功潜入后,立即分散隐蔽在院内的几处死角中。

  此时,院子里堆放着大约二十个木箱,每个箱子上都印着日文标记。根据事先的情报,这些箱子里装的都是92式步兵炮的炮弹。最让人意外的是,除了这些木箱,院子里还停放着一辆载重卡车,这显然是日军准备第二天转运用的。

  李玉春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况后,决定分两路行动。他和王德海负责搬运靠近围墙的木箱,张立功和刘铁山警戒两侧,赵长林则架设轻机枪掩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五人配合默契,动作轻巧地将一个个木箱搬到围墙边。

  11点整,正当他们准备将第八个木箱搬运过去时,驻地东面突然传来一阵犬吠声。原来是日军的一条警犬察觉到了异常。所幸大雪的气味掩盖了战士们的踪迹,警犬虽然躁动不安,但始终没能确定入侵者的位置。

  几分钟后,一名日军士兵牵着警犬走出了房间,开始在院子里巡视。五名战士立即屏住呼吸,贴着墙根一动不动。警犬朝着木箱堆的方向走去,突然停下了脚步,鼻子不停地嗅着空气中的气味。就在这千钉一发之际,远处的铁路站传来了一声火车的汽笛声,警犬的注意力被转移了。

  然而,就在突击小组准备继续搬运时,一个装满炮弹的木箱突然从王德海手中滑落。木箱砸在积雪上发出了一声闷响,惊动了院内的日军岗哨。呐喊声、枪声瞬间打破了白彦镇的宁静。

  木箱坠地的声响在寂静的夜空中格外清晰。日军岗哨立即拉响了警报,刺耳的警报声瞬间传遍整个驻地。几秒钟内,日军士兵纷纷从房间里冲出,手持武器快速向院子集结。与此同时,驻地大门外的机枪阵地也开始向院内扫射,试图阻止可能的敌人逃脱。

  就在这危急时刻,突击小组通过步话机接到了连长刘大勇出人意料的命令:"不准撤退!就地固守!"这个命令立即改变了战局走向。李玉春当机立断,命令队员们利用已经搬运到墙边的木箱构筑临时工事。八个装满炮弹的木箱此时成了最好的掩体。

  王德海和刘铁山迅速将木箱排成一字型,在正面构筑了一道简易的防线。赵长林架起轻机枪,对准了院门方向。张立功则利用黑暗潜伏到了卡车后方,形成了侧翼火力点。李玉春带着两个炮弹箱快速移动到院子东北角的死角处,与别的队员形成了三角形火力网。

  日军显然没料到入侵者会选择死守。当第一批日军士兵冲入院子时,赵长林的轻机枪立即开火。密集的弹雨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前排的几名士兵应声倒地。紧接着,张立功从卡车后方投出一枚手榴弹,炸响震得院内积雪纷纷落下。

  此时,王德海注意到几名日军正试图从房顶架设重机枪。他立即打开一个木箱,取出一发92式步兵炮弹。这种炮弹虽然不能直接发射,但其装药部分可完全改装成简易爆炸装置。凭借着丰富的爆破经验,王德海迅速拆卸了炮弹,将其改装成了一枚临时手雷。

  一声巨响过后,日军的重机枪阵地化为废墟。爆炸的威力远超普通手榴弹,这让日军指挥官也感到惊讶。他们开始意识到,对手不仅装备精良,而且战术老道,绝非普通的游击队。

  李玉春见战局暂时稳定,立即通过步话机向连长报告战况。原来,刘大勇早就预料到这批炮弹极可能是日军设下的陷阱,他们是想引诱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前来夺取。因此,他临时改变计划,命令突击小组坚守,将计就计,吸引日军注意力。

  此时,日军投入了更多兵力,约莫有一个小队的兵力正从四面八方向院内集结。但他们的每次进攻都被突击小组默契的交叉火力所阻击。战斗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分钟,日军的伤亡持续不断的增加,却始终没有办法突破五名八路军战士构筑的防线。

  雪越下越大,院子里的积雪已经漫过了木箱的底部。突击小组的弹药消耗很快,但他们发现可通过缴获的炮弹临时制造更多爆炸装置。王德海不断改装炮弹,为突击小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防御武器。每当日军展开新一轮进攻,改装后的炮弹就会给他们造成重创。

  战斗持续到午夜,连长刘大勇的真实意图逐渐显现。早在战斗打响的第一时刻,他就派出了三支小分队,分别从白彦镇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制造骚扰。每个小分队都携带了大量的照明弹和爆竹,在镇子周边不同位置制造出激烈战斗的假象。

  这些疑似八路军主力进攻的假象,迫使日军指挥部不得不分散兵力。原本集中在驻地的一个中队日军,此时已经分出大约三分之二的兵力,分别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增援。而留守驻地的日军,还要分出部分兵力监视北面,以防八路军主力从这个方向突袭。

  与此同时,在距离白彦镇十余里的费县方向,一支约两个中队的日军增援部队正在快速向白彦镇推进。这正是日军原本设下陷阱的第二步:等八路军主力暴露后,以早已准备好的预备队实施包围歼灭。然而,他们绝对没料到,眼前混乱的战局其实是八路军设下的反陷阱。

  凌晨一点,一名八路军通讯员匆匆跑到刘大勇面前,递上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来自潜伏在费县的地下工作者,报告称日军增援部队已确定进入了八路军事先设置的伏击圈。686团的主力此时已经在费县至白彦镇的必经之路上布下了三道封锁线。

  一声清脆的信号弹在费县方向划破夜空。这是伏击战开始的信号。早已埋伏多时的八路军主力从两侧山坡阵地上发起猛烈攻击,将日军增援部队分割成数段。与此同时,事先埋设的地雷阵也发挥了作用,将日军的战车和辎重车队拦腰斩断。

  费县方向传来的激烈枪炮声,让白彦镇日军驻地的指挥官陷入两难境地。此时他们已意识到,驻地内的五名八路军战士很可能仅仅是一个诱饵。但如果贸然从镇子各处调回分散的部队,又担心会中八路军的调虎离山之计。

  这正是刘大勇预料到的结果。他深知日军作战的程序化特点,只要制造出足够的混乱和不确定性,就能让日军指挥系统陷入瘫痪。现在,白彦镇的日军兵力已经被分散到最薄弱的程度,而增援部队也已经陷入伏击圈,完全丧失了机动能力。

  在驻地内坚守的五名突击队员并不知道外界的战局变化,他们依然在顽强地抵抗着日军的进攻。此时,王德海已经改装了超过二十枚炮弹,这些临时制作的爆炸装置不仅有效阻击了日军的进攻,还造成了日军指挥部对八路军实际火力的误判。

  凌晨两点,刘大勇终于下达了总攻的命令。早已准备就绪的686团主力部队从白彦镇外围的几个关键位置同时发起进攻。日军分散的兵力根本没办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很快就在各个据点被各个击破。而在驻地内的五名突击队员听到外围的枪声后,立即配合主力部队发起了反冲锋。

  战斗在凌晨三点二十分彻底结束。当最后一声枪响在白彦镇的街道上消失后,战士们开始清点战果。在日军驻地的院子里,八个完整的炮弹箱依然整齐地排列在墙边,另外十二个箱子虽然被打开,但里面的炮弹大多保存完好。这批92式步兵炮弹总计214发,除去被王德海改装使用的23发外,其余191发全部收缴。

  此外,在驻地的仓库中还发现了三挺九二式重机枪、两门九二式步兵炮、六箱手榴弹和大量步枪弹药。这些装备都是日军准备转运到费县的军需物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辆完好无损的载重卡车,它的车厢里装载着两台全新的电台和一批医疗用品。

  在费县至白彦镇的公路上,战果更为显著。日军增援部队的残部在天亮前投降,八路军缴获了一辆坦克(因炮塔受损而没办法使用)、三辆装甲车、七辆载重卡车。此外还缴获了大量轻重武器,包括四门75毫米野战炮、八挺重机枪和数百支步枪。

  白彦镇战斗中,日军共计阵亡127人,这中间还包括一名中佐指挥官和三名尉官。另有203人被俘,这中间还包括两名受伤的军医。在费县伏击战中,日军阵亡164人,被俘238人,这中间还包括一名少佐和五名尉官。这场战斗彻底摧毁了日军在这一地区的两个主力中队。

  八路军方面,五人突击小组全部生还,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其中王德海右臂被弹片击中,赵长林左腿中弹,其余三人都有轻伤。在主力部队中,阵亡18人,重伤31人,轻伤67人。相比战果而言,这个伤亡数字显示出八路军指挥员出色的战术运用。

  战后统计显示,整场战斗中八路军共发射了超过8000发子弹,投掷了约200枚手榴弹,使用了76发照明弹。而王德海临时改装的23枚炮弹爆炸装置,造成了日军31人死亡,这个出人意料的数字证明了战场上临机应变的重要性。

  在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原来日军确实准备利用这批炮弹作为诱饵,企图一举歼灭八路军的一个主力团。文件显示,日军为这个计划准备了将近两个月,调集了包括装甲部队在内的精锐力量。然而,正是这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反而让他们自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战后,这场战斗被收入《抗日战争战例选编》,成为了八路军反陷阱作战的典型战例。特别是五人突击小组以少当多、据守死地的战术运用,以及王德海临机改装炮弹的创新做法,都被作为教材进行推广。截获的军需物资和武器装备,为八路军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这些装备在一个月后的另一场战斗中,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向目标冲刺!】企业忙生产 冲刺四季度

 

丽水到佳木斯的大巴车